
莫斯科時間2月24日清晨5時55分,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電視演說,宣布在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展開「特別軍事行動」,他聲稱沒有計劃佔領烏克蘭,但尋求烏方的非軍事化,呼籲烏軍投降。普京宣戰後不久,烏克蘭首都基輔及多個城市都傳來爆炸聲,烏克蘭人從睡夢中驚醒,戰爭已近在眼前。
開戰13天以來,俄羅斯多面入侵烏克蘭,俄軍採取圍城策略,加上密集空襲,各地爆發激烈巷戰。在烏軍及民兵抵抗下,俄羅斯速戰速決的戰略未能實現。普京聲言戰爭將持續到烏克蘭接受他的要求並停止抵抗為止,國際社會憂慮若戰事持續,會演變成消耗戰,恐釀成巨大的傷亡與損失。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3月7日表示,俄烏戰爭爆發至今近兩周,已有逾1200名平民傷亡,包括至少406死,801人受傷,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Donetsk)和盧甘斯克(Lugansk)通報的受傷平民最多。聯合國統計,目前超過150萬人逃離烏克蘭,是二戰以來歐洲發展速度最快的難民危機。
面對戰爭,仍有不少烏克蘭人選擇了留下來,記者連線採訪了身處不同城市的烏克蘭人,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捍衛家園,想辦法把戰地的聲音傳出去。
斷網缺電 被俄軍圍困
烏克蘭東部戰略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遭俄軍包圍持續轟炸,原定周日(3月6日)第二度停火以重啟人道走廊,讓居民疏散,惟俄烏雙方互相指摘對方破壞停火協議,撒離行動一度告吹。[1] 來自馬里烏波爾的44歲紀錄片導演Sashko Protyah在戰爭第二天提着輕便行李趕上火車,離開自己的家,前往另一個城市做起義工,參與後援工作。
「我坐上幾乎是最後一班離開馬里烏波爾的火車,當時路軌附近有打鬥,列車停駛了好幾次,到了翌日(戰爭第三天)火車運行系統已遭破壞。我在網上看到照片,才發現我家對面的住宅被炸毀了,馬里烏波爾已遭俄軍重重包圍。」Sashko說。
被圍攻多天的馬里烏波爾,陷入斷水斷電,糧食匱乏的的困境,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MSF)形容當地局勢是災難性的,而且「一天差過一天」。Sashko的母親沒有和他一起離開馬里烏波爾,反而選擇留在市中心一處地方,他告訴記者,已經聯絡不上母親五至六天了,實在有點擔心,「無法聯絡到城裏的人,沒有網絡、沒電力沒暖氣供應,當地氣溫持續低於攝氏零度,人道走廊卻遲遲未開通,這是21世紀嚴重的人道危機。」
馬里烏波爾是頓涅茨克州(Donetsk Oblast)的第二大城市,人口50萬,2014年烏克蘭廣場革命發生後,烏克蘭政府軍與親俄分離主義武裝分子在烏東地區衝突不斷,當年馬里烏波爾曾經一度被親俄分離主義分子佔領,最終烏克蘭政府軍奪回該市的控制權。馬里烏波爾鄰近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開戰之前,俄羅斯總統普京於2月21日單方面宣布承認這兩個東部分離地區為獨立國家,使烏克蘭緊張局勢升溫。
烏東戰事已打8年,Sashko 稱當地居民早有心理準備,但完全沒有預料到會爆發一場大規模戰爭,一直以為戰事只限於烏克蘭東部,「2014年馬里烏波爾衝突結束後,一切回復平靜,我們不想再捲入戰爭,直至俄軍打到來的最後一刻,我們都不想要戰爭,不想(烏克蘭)軍事化。」他說。
Sashko認為,烏克蘭現時沒有一個地方是完全安全的,即使在非衝突區域都會聽到轟炸聲。戰爭給許多人帶來傷痛,老人和帶孩子的婦女紛紛逃離,仍然留守烏克蘭的他擔當義工,工作包括運送物資、移除道路上的路標等,他表示已做好最壞的打算,終有一天要拿起武器作戰,「我還未準備好上戰場打仗,但我需要這樣做。」
地下室的日與夜
電話接通,鏡頭那邊燈光昏暗,28歲的藝術家Olia躲在地下室接受採訪,在1小時的對話裏通話斷斷續續,她需要走近地下室門口的位置,電話才重新接通。
訪談當日(3月1日)早上,Olia身處的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遭到俄軍猛烈炮火攻擊,飛彈擊中哈爾科夫市中心自由廣場和州政府大樓,造成至少10人死亡、35人受傷。「昨夜已經聽到爆炸聲,不過距離有點遠,直到今早被(市中心)連串的爆炸聲驚醒,立刻躲到地下室。 」Olia說。
戰事開打以來,Olia與鄰居們在公寓樓的地下室暫避,他們一共20多人,有老婦有青年,在這空間狹小的地下室擺滿了東西,包括床褥、暖氈、傢俱、生活用品及食物等。Olia表示,地下室從前是間當舖,丟空了很久,大門被鎖上,鄰居發現後便把門鎖拆開,再整理佈置、連接網絡,他們透過Telegram頻道通報消息,留意政府的簡訊了解戰爭動態。
回想戰爭的第一天,Olia在清晨時分接到母親的電話,得悉普京宣布開戰了,市內傳出爆炸聲,她一手拿起男友準備好的逃生包跑往住處的地下室暫避,逃生包內有藥物和衛生用品,還有一把防身用的小摺刀,那是她身上唯一的武器。
Olia坦言,當戰爭來到時,她一開始很慌張,想過要逃離烏克蘭,冷靜下來後,覺得自己留下來更加「有用」。這幾天,鄰居們分工合作,有些自組隊伍外出探路,到超級市場補充物資,有些負責收集玻璃瓶,然後帶回地下室製造汽油彈,能說流利英語的她則把重要資訊翻譯成英語上傳到社交平台,並製作影片親述避難情況。「我覺得自己一天比一天堅強,希望出一分力幫助國家抵抗俄羅斯。烏克蘭人非常團結,即使互不相識,大家都互相幫助。」
俄軍轟炸哈爾科夫釀成傷亡,住宅區也成俄軍攻擊的目標,哈爾科夫市長Ihor Terekhov 批評俄羅斯所為「不僅是一場戰爭,而是對烏克蘭人的大屠殺」。
Olia很認同市長說的這一句話,她激動地說:「普京到底想要什麼?他試圖奪去我們的土地,否定烏克蘭民族,他想將我們全部殺死。」
註1:3月7日,俄烏第三輪和談結束,俄方提出在3月8日早上10時暫時停火,在五個烏克蘭城市開啟人道走廊,包括基輔、車尼哥夫、蘇梅、哈爾科夫及馬里烏波爾,撤離路線通往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烏克蘭拒絕建議。
文:甄梓鈴
原文刊於《誌 HK FEATURE》202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