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6月4日,波蘭舉行首次半自由選舉,誰也沒有想過團結工會取得壓倒性勝利,開啟了東歐劇變序幕。選前,團結工會主席華里沙讓米奇尼克(Adam Michnik)等人創辦報紙,作為競選的工具,取名《選舉日報》 (Gazeta Wyborcza)。這家老牌媒體如今是全國暢銷報刊之一,在抨擊現政府方面不遺餘力。30年過去,波蘭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當我來到首都華沙,波蘭人掛在嘴邊的,是對於民主倒退的憂慮,新聞媒體首當其衝。
提起波蘭的民主運動,如果說華里沙是工人階級的象徵,那麼知識分子的代表,就是米奇尼克。現年73歲的米奇尼克出身於波蘭一個「紅色家庭」,儘管父母都是共產黨員,卻積極投入抗爭活動,不滿種種社會不公。曾經被多次關押,1980年代擔任團結工會顧問,後來參與1989年圓桌會議,代表反對派與當權者坐下來談判,同場還有卡欽斯基兄弟,那場會談成為了波蘭民主化進程的轉捩點。
共產政權垮台後,1990年代初波蘭實現政治轉型和經濟發展建設,障礙重重。華里沙當了一屆總統,在此期間,米奇尼克一度出任國會議員,他自嘲不是從政材料,不久便辭職了,專注寫作並擔任《選舉日報》總編輯至今。已故捷克總統兼劇作家哈維爾形容,米奇尼克是「波蘭知識分子的良心。」
四月底,我曾拜訪《選舉日報》總部。在東歐劇變30周年之際,當年為着宣傳波蘭選舉而創辦的小報,不經不覺間亦踏進第30個年頭,該報以評論觀點和調查報道打響名號,立場傾向自由派,早與團結工會撇清關係。一位波蘭青年告訴我,這份報章長期以來享有言論權威的聲譽,但在執政黨黨魁卡欽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及政府支持者眼中,卻被視為眼中釘。
《選舉日報》總部設於華沙市中心,走進米奇尼克的新聞辦公室,甫坐下,他點起一根煙,邊說邊翻看着當天的報紙,坦言年紀大了,現在放手讓記者策劃選題,甚少干涉內容篇幅,只是偶然在報章撰文,評論一些看不過眼的政治問題。
2015年10月波蘭右翼政黨「法律與公正黨」(PiS)執政後,隨即向媒體發炮,翌年1月頒布新媒體法,該項法律賦予政府直接任命公共媒體機構主管的權力,被指干預新聞自由。當時外界憂慮公共媒體受到監管,淪為政府之傳聲筒,向大眾報喜不報憂,米奇尼克受訪時說:「如果我在親政府媒體工作,就需要新聞審查,你看看那些公共媒體,政府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有私營媒體還存在新聞自由。」
《選舉日報》做過大大小小的新聞報道,從1989年報道團結工會參選,2002年揭發民主左派聯盟(SLD)牽涉一宗賄賂案,直接導致政黨在2005年大選中落敗,政權交替。今年初更公開一段疑似卡欽斯基的秘密錄音,踢爆卡欽斯基和華沙摩天大樓興建工程之間的關聯,震驚政壇。
雖然新傳媒法不干預私營媒體的獨立運作,像米奇尼克的《選舉日報》,仍然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刊登批評政府的文章,新聞部的編採自主尚未受到影響,可是不代表隱藏的威脅不存在,無形的壓力在四周圍繞着。米奇尼克解釋:「壓力無處不在,我們的報道不時遭到攻擊,現政府不覺得我們在說真話,總是質疑我們才是說謊者。」
他的擔憂並非毫無根據。2017年12月,波蘭國家廣播委員會(KRRiT)向私營電視台TVN24發出罰單,要求對方繳付近150萬波蘭幣(約310萬港元)罰款,理由是該電視台於2016年報道國會外的反政府抗議活動,涉嫌「宣傳非法活動並鼓勵威脅安全的行為」。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RSF)發布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2015年波蘭排名第18位,2019年大幅下降至第59位,鄰國匈牙利的情況更為惡劣,排名第87位。報告指出,波蘭公共媒體已包裝成「國家媒體」,淪為政府喉舌,私營媒體《選舉日報》屢屢是卡欽斯基的針對目標。
媒體環境每況愈下,米奇尼克強調,在逆境中還是要堅定地捍衛真相,向大眾傳遞事實:「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講真話,報道政府所做的一切,關於貪污或者政治謊言,甚至是破壞憲法的行為。」
波蘭行程中,筆者曾參加一個華沙共產主義歷史導賞團,跟隨導遊走過綽號「斯大林中指」、波蘭最高建築科學文化宮,共產時期公共飯堂「牛奶吧」及前共產黨總部。導遊說起那個年代的新聞機構「報紙內容只有日期是真實的」、當時的電視新聞,內容重複又重複,因為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為真理 。
波共時代,政府透過政治權力箝制傳媒,在報道上自我審查,在各類新聞中為政權歌功頌德,封鎖和限制新聞自由是威權國家的慣常手法。70年代起,波蘭的地下刊物蓬勃發展起來,暗地裏傳播獨立思想,1981年戒嚴令頒布,社會氣氛變得緊張,當大多數工會精英被捕,背後靠着一群婦女出版《團結周刊》(Tygodnik Mazowsze),繼續宣傳主張。
當前的波蘭,政府打壓媒體來勢洶洶,宛如過去波共政治手腕重現,其中政治立場相左的媒體廣告收入下降最為明顯。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研究所發布一份題為「Is there a chance for non- partisan media in Poland」的論文,討論波蘭媒體環境的變化,列舉2016年底《選舉日報》裁減近一成員工為例,米奇尼克當時承認財政困難是政府所造成的結果,自PiS上台以來,國營企業抽走報章廣告,並要求公營事業機構取消訂閱,政府想用最簡單的方式摧毀媒體,就是錢。
鐵幕倒下後,波蘭政治領袖如走馬燈般上落更替,從華里沙、克瓦希涅夫斯基、圖斯克到現在,卡欽斯基領導的執政黨在剛過去的國會大選勝出,延續執政地位。這四年來,卡欽斯基掌控政府幕後權力,推動司法改革,引民主法治倒退憂慮,而新聞自由的未來走勢、傳媒作為社會第四權的角色,所面臨的挑戰更不容忽視。
撰文:甄梓鈴
原文刊於明報世紀版 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