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麼夢想?」四個多月前,當取得瑞典人口號,第一時間去報名「瑞典文移民班」(SFI),跟市政府職員面談時,被問到這個看似無厘頭的問題。
個人學歷、工作經驗、抱負,全部都是入學報名的面談內容,後來才知道這些資料是用作分班用途,當局根據每個人接受教育的年數,選定最合適的課程。
SFI(Svenska för invandrare)即瑞典政府提供給移民的免費語言課程,只要年滿16歲,擁有瑞典人口號,便合乎申請資格。課程分為A、B、C、D四級,從未受過教育或小學程度者屬於A級及B級,大學學歷者直接從C級開始上。等級不同,教學方式會稍微調整。每隔一段時間,需要考試決定能否升班。
正式開學之前,還要進行一次簡單的語言評估測試。我上課的地點在瑞典南部,星期一至五密集式上課,雖有早、晚兩個時段選擇,但晚間課程的排隊等候時間一般較長。
為什麼報名上課有長長的waiting list?我從報名到開課等了四個多月,校方解釋是教師人手不足,心裏知道這與南部移民數目較多有關。
班上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有嫁到瑞典的土裔德國人妻、跟伴侶在瑞典生活的馬其頓人、來讀書的肯尼亞學生,或來工作的孟加拉人和越南人,當然也有不少難民,他們從敘利亞、阿富汗、也門及伊朗等地逃出來。
某次,一位也門同學在堂上自我介紹時,被教師追問她當年的逃亡路線,結果引起同學熱烈的討論。「båt!båt!」坐在我旁邊的那個阿富汗男生嚷着說,自己乘船跨越地中海的經歷,後方的幾位敘利亞女生用阿拉伯語竊竊私語。
才剛開課一個月,同學們還是初學階段,溝通不來,便用身體語言或出動Google Translate。課室就像一個微型聯合國,非常有趣。
/文章同步刊登於 三角尺北歐新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