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來中國之前,我並不是英文教師。」31歲的菲律賓人Marvin Tuazon對記者說。六年前,Marvin離開家鄉來到中國,因一口流利的英語,在親戚介紹下當上了英語教師,目前在山東泰安市一間幼稚園教英文。內地競爭激烈,父母相信早日學好英文,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自立場親華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兩年前上台,中菲關係步入「黃金時代」,簽訂多項合作協議,重頭戲包括對菲開放外勞限制。像Marvin一樣欲往外闖的菲國年輕人,以至一些家傭「姐姐」,在華工作的機會也將愈來愈多。
Marvin想到中國內地工作,經濟誘因是最大原因。Marvin出生於普通家庭,父母有三個孩子,他身為大哥,肩負起養家重擔,在內地打工的薪水比菲律賓多,有助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於是決心外闖。
內地教英語 月入可逾萬五元
「六年前,我在菲律賓保健中心工作,月薪1.4萬披索(約2,000港元),來中國當教師的收入是菲律賓的兩倍多,還有住宿和生活津貼,有些中國學校甚至向經驗豐富的教師提供1.4萬元人民幣(約1.6萬港元)或以上的月薪。」 Marvin透露,出國工作有更多機會認識不同國籍和宗教信仰的人,每逢長假可以到內地其他城市旅行,是一種寶貴的生活體驗。
「在菲律賓,我從沒見過像中國這樣豪華的幼稚園。我任教的幼稚園,校園內設有電梯、游泳池和遊樂場。」 Marvin說,他家鄉的幼稚園設計相對簡單,孩子放學便會趕快回家,「(菲律賓的幼稚園)只是一所學校,我們不能在那裏過夜。我差不多五歲才入讀K1,在課堂上唱英語歌,一邊唱歌,一邊學習新的英語單字,學習氣氛愉快。」他在內地幼稚園教書時,見識到兩地文化的差異,「一個只有兩歲大的孩子,已被父母送到幼稚園。是的,他有許多時間和其他孩子玩耍,但他失去了與父母共處的時間。」令他最驚訝的是,內地父母平日忙於工作,常把孩子送到幼稚園「寄宿」一個多星期,教師們都變成了保母。
內地家長很重視孩子的語言能力,Marvin負責教簡單的英文單字和文法,他形容幼稚園的學習氣氛還好,但當升上中小學,孩子的讀書壓力會愈來愈大,「很難想像這裏的孩子年紀小小,能熟讀50至80個英文單字和句子,識背又識唱幾十首英文歌。小朋友專注力不足,我們都知道學習應該有趣味,用遊戲和活動方式鼓勵他們學習。」
內地經濟起飛,富裕及中產階級愈來愈多,加上「一孩政策」取消,增加了對家庭傭工及英語老師的需求。今年4月,菲律賓勞工部長貝洛三世(Bello III)表示,中菲兩國已簽署協議,中方將開放對海外勞工的限制,未來從菲律賓引入30萬勞工,包括10萬名英語教師,其他職業包括廚師、看護、家務助理、音樂表演者和護士,工作地點在北京、上海及廈門等五大城市。
貝洛三世表示:「中國對英語教師的需求很大。中國民眾希望孩子會說英語,但缺少英語老師,他們希望會講英語的傭工能夠輔導孩子學習。」因殖民地歷史之故,大多數菲律賓人精通英文。Marvin解釋,英語是菲律賓人生活一部分,街上隨處可見英文招牌和資訊,教育課程和憲法內容主要用英文書寫,大學教授慣用英語交流,就連電影對白都夾雜英語和菲律賓語,「菲律賓曾是美國殖民地,美國對菲律賓有頗大影響力,語言是其中之一。」
中菲官員簽署的諒解備忘錄,提到菲律賓教師月薪為1,500美元(約1.2萬港元),協議包括工作福利、勞工保障及僱傭培訓等細節。對菲律賓青年來說,相當吸引。
需求量急增 黑市菲傭日益多
嶺南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張泊匯教授對《香港01》表示,杜特爾特希望菲律賓經濟能夠長穩發展,需要中國的投資,中國能幫助菲律賓改善交通和發電系統等基礎建設。張泊匯說:「出口勞動力是菲律賓的優勢,菲傭的國際信譽良好,比中國保母的質素好,菲籍英語老師的水準不錯,利用出口勞動力這招(帶動國家經濟),來幫助菲律賓變得繁榮和富強……當然中國也有得益。」
菲律賓是全球最大的勞工輸出國之一,目前超過1,000萬菲律賓勞工遍布全球180個國家,其中只有13個國家和菲律賓正式簽署過雙邊勞動協議。事實上,中國並非菲律賓勞工最常去的「目的地」,根據2015年菲律賓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海外菲律賓勞工主要在沙特阿拉伯,其次是香港。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香港家庭開始聘請菲律賓家庭傭工,如今約有12萬菲傭在港工作。
內地現時仍未正式引入菲傭,但因市場需求熾熱,近年大量黑市菲傭利用旅遊名義,從「黑市」受聘於內地家庭,月薪一般為7,000元人民幣(約8,270港元)。隨着中菲關係轉好,不排除未來內地逐步向菲傭開放市場,加上內地中產階層迅速擴大,英語良好的菲律賓傭工愈來愈搶手,許多內地家庭希望透過聘請能說流利英語的菲傭,為子女提供學習英語的環境。與此同時,內地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中國民政部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底,內地65歲或以上長者人數達到1.5億人,佔總人口的10.8%,令聘外傭照顧長者的需求急增。
對菲律賓向內地輸出外勞,Marvin表示歡迎,「一小時的英文課堂能賺取100元人民幣,相當於在菲律賓連續工作兩天,平均每天工作8至9小時。」此外,在內地打工的菲律賓人,可通過匯款回國推動菲律賓經濟發展。
1970年代起,菲律賓政治局勢不穩,加上失業率高企等因素,導致人才流失嚴重,不少人紛紛選擇出國發展。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報告《為窮人實現增長:對菲律賓進行貧困評估》,菲律賓在扶貧上雖然取得進展,但仍落後於周邊鄰國,從2006到2015年,菲律賓貧困率每年平均下降0.9個百分點,中國、印尼和越南則下降2至2.5個百分點。
為養家餬口 東奔西走數十年
輸出勞工,對菲律賓經濟有正面作用,但Marvin直言,離鄉別井工作會產生負面影響,他們放下雙親與家人,生活不易,思鄉難免。雖然他現在還未學懂普通話,但基本上已融入中國人的生活環境,不只每餐吃中菜,投入微信的懷抱,還起了中文名字,方便日常工作。
Facebook、YouTube等網絡平台在內地被封鎖,Marvin許多時候要拜託同事協助他「翻牆」。經過漫長的一整天工作,和家人聊天是最大娛樂。「以我觀察,中國人和菲律賓人有許多相似之處,也許是因為我們都是亞洲人,我們尊敬父母長輩,也喜愛熱鬧。」
Marvin慨嘆,在菲律賓,不是人人都有機會上大學,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追求夢想,過去幾十年,菲律賓人為了養家餬口東奔西走,「菲律賓人遍布全球,部分人去韓國當工廠工人,也有人去日本做農民和建築工人。」如今中菲友好,菲律賓勞工將有較多機會到中國發展,這是他樂見的,「相信菲律賓能成為一個有利於中國發展的長期合作夥伴。」
文:甄梓鈴
原文刊登於《香港01》周報「中菲關係專題」/ 2018 – 07 –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