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我們一群人到荃灣做街訪,手中拿着網上流傳的孤獨等級表,有人好奇地走過來問:「為什麼會關心孤獨?」同樣問題,受訪的多位社工也問過。
翻開報紙,每隔兩天便看到關於自殺的報道,有的不堪壓力,有的因生活不愉快了結生命,其實都離不開情緒問題。從事中學輔導工作的社工直言,在他處理過的個案中,學生未必承認孤獨,「因為孤獨給人刻板印象,會聯想到負面東西,不想承認內心的孤獨感。」可是,硬是不去討論,假裝問題不存在是好事嗎?
香港沒有關於孤獨的具體調查,在寫這個專題之前,隨意問過一些身邊朋友,會否覺得自己孤獨寂寞,結果十之八九都自認會偶感孤獨,細問他們什麼是孤獨,每個人答案都不同。在我訪問接觸的孤獨者中,都沒有表面特徵,如把每日行程排得滿滿的Sandy、獨居的陳婆婆。說白一點,她們感到孤獨,就是覺得無人明白自己,無人願意傾聽她們的心聲。社工龔偉森說,孤獨與人際溝通有關,社會上有許多對話,卻缺少共鳴感。
香港需要孤獨部長嗎?或許只是假設性問題,但英國政府的做法引導了我們正視孤獨的嚴重性,至少提醒我們別對社會裏孤獨的人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