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緬甸軍方與羅興亞人組成的武裝組織爆發軍事衝突,造成數百人死亡,數萬計羅興亞人逃到鄰國孟加拉避難。全球輿論再度聚焦這個被聯合國人權官員形容為「最受迫害民族」的穆斯林群體,緬甸政府實權領袖昂山素姬更成為眾矢之的。這位「民主女神」管治國家一年半,經濟增長乏力,推動民族和解未見進展,羅興亞人危機更令諾貝爾和平獎帶給她的道德光環蕩然無存。面對非議,昂山素姬自辯羅興亞人問題長年累月積下,期待她的政府立即解決「有點不合情理」。言下之意,外界把帳全算在她頭上,是否公允?
緬甸政府軍自8月25日起在羅興亞人聚居的西北部若開邦(Rakhine),與反政府武裝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kan Rohingya Salvation Army)交火,造成400人死亡。緬甸政府聲稱,羅興亞人在當地製造「恐怖活動」,迫使軍隊出動反恐。當局指武裝份子襲擊了30個警哨站,逃難者則指軍方放火燒村,濫殺平民,許多婦女遭士兵性侵殺害,更有小孩被斬首。有人權組織警告,軍方行動近乎種族清洗。當國際援助組織欲向若開邦地區運送人道物資時,軍方以安全理由封鎖衝突區,還禁止聯合國調查團及外國媒體進入區域採訪。這聽起來像是軍政府獨裁時期才會發生的荒唐事,卻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素姬治下的景象。
歷史留下來的問題
羅興亞人問題一直是昂山素姬的燙手山芋。去年10月發生過類似衝突,今次事件令若開邦局勢再度惡化。若開羅興亞救世軍在社交網站強調,發動襲擊是為了「解放受壓迫的人」,是出於民族自衛,軍方與佛教徒的暴力與歧視,迫使他們高舉武器反擊。至於緬甸政府之所以一口咬定若開羅興亞救世軍是恐怖份子,是因為該組織由生於巴基斯坦、成長於沙特阿拉伯的羅興亞人阿塔烏拉(Ata Ullah)領導,懷疑該組織與伊斯蘭聖戰份子有關連。
羅興亞人的問題可追溯至殖民時代。羅興亞人認為自己自七世紀便在若開邦生活,是古時孟加拉灣經商的阿拉伯人的後裔。緬甸人則認為羅興亞人是英國在19世紀末三次英緬戰爭中,將緬甸納為殖民地後,引入的大量孟加拉移民的後裔。原居此地的若開人認為他們變成次等公民,遭到孟加拉移民的迫害。在緬甸的羅興亞人超過100萬,自緬甸獨立以來,歷屆政府限制羅興亞人的公民權、選舉權和工作機會,拒絕承認其公民身份。2012年起若開邦的佛教徒與羅興亞人爆發宗教衝突,此後軍方對羅興亞的打壓變本加厲。
羅興亞人的處境引起國際社會關注,但緬甸人卻對這個「非我族類」的族群充滿敵意,昂山素姬拒絕為羅興亞人發聲,多少也是「順應民意」。專門研究緬甸政治的英籍作家韋德(Francis Wade)接受《香港01》訪問稱,緬甸社會的佛教民族主義思想高漲,「昂山素姬擔心為羅興亞人發聲,將失去國內支持。」
國際社會不滿處理手法
然而,衝突不斷升溫,國際社會對昂山素姬施壓,令她左右為難。多個穆斯林國家都要求昂山素姬正視羅興亞人處境,包括與緬甸同為東盟成員的穆斯林大國印尼。印尼總統佐科(Joko Widodo)9月4日派外長到緬甸,敦促當局停止暴力對待羅興亞人。東盟前秘書長素林(Surin Pitsuwan)在《曼谷郵報》撰文,暗示東盟宜盡早介入,但昂山素姬不會想外來勢力介入國內亂局,如果東盟踏出這一步,恐破壞雙方關係。
西方輿論也對這位昔日寵兒口誅筆伐,一些評論員甚至主張褫奪昂山素姬1991年獲頒的和平獎。英國呼籲聯合國安理會開會討論羅興亞難民危機。緬甸國家安全顧問當敦(Thaung Tun)於9月6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緬甸政府正尋求中國與俄羅斯支持,否決西方國家可能提出的制裁緬甸決議。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9月5日出訪緬甸時,也與昂山素姬談及羅興亞人問題。《印度斯坦時報》分析,若開邦的動亂對印度經濟有直接影響。印度政府斥資過億興建的加勒丹運輸項目(Kaladan multi-modal Project)連接印度米佐拉姆邦(Mizoram)加爾各答港與緬甸若開邦首府實兌(Sittwe),欲把若開邦建成交通走廊,旨在牽制中國「一帶一路」,故莫迪非常關注該區局勢。
「我們必須照顧我們的公民,並照顧我們國家的每個人,不論他們是否為我們的公民。我們的資源不如所想般完整和充足,但我們仍竭盡所能,希望確保每個人獲得法律保障。」昂山素姬9月6日與莫迪會面後如此說,言語間流露出治國艱難的無奈。
昂山素姬執政後把促進國內和平視為首要任務,但羅興亞人問題不在其列。她更關注的是與地區民族武裝組織和解,終止國家北部地區的戰亂。去年8月,昂山素姬主持第一屆「21世紀彬龍會議」,與多個地方武裝組織談判,但成效有限。會議結束後克欽獨立軍、果敢同盟軍、德昂民族解放軍和若開軍組成的「北方聯盟」與政府軍之間的戰鬥有增無減。今年5月召開第二屆「彬龍會議」,在中國極力斡旋下,七個未與政府簽署停火協議的武裝組織獲邀參與開幕禮,但會議未能在和平問題上取得實質進展。值得一提的是,昂山素姬從沒稱呼各地區武裝組織是「恐怖份子」,反而羅興亞武裝份子被貫上這惡名,這一點反映出昂山素姬的取態。
治國難單靠個人魅力
經濟改革也是昂山素姬頭痛的難題。外界原本預期,緬甸民主轉型後,受惠於美國解除制裁,經濟將會起飛。但是,新政府上台至今,社會民生未見顯著改善,世界銀行今年初公布經濟數據顯示,2016年緬甸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減慢至6.5%,是五年來最低。新政府推出的能源政策定位模糊,影響外商投資意欲,致使外來投資增長放緩。《日本經濟新聞》分析,如果昂山素姬無法妥善處理羅興亞人問題,可能演變成政治危機,進一步動搖外國投資者信心。
昂山素姬處理國內政治問題的做法亦備受非議。外界相信她有推動民主改革的意志,但當地媒體環境未如想像般自由開放,因言入罪的事件仍時有發生。2013年緬甸通過具爭議性的《電信通訊法》,禁止使用網路對他人進行不當妨礙、恐嚇及誹謗等,其中第66條d款是前政府對付異見人士的手段。《路透社》報道該法實行至今共80宗案件,當中73宗發生在昂山素姬掌權後。
今年6月,三名緬甸記者到反政府組織控制的地區採訪後遭軍方拘捕,昂山素姬沒提出異議。緬甸新聞國際(BNI)發言人拿卡瑞孟(Nai Kasauh Mon)認為昂山素姬害怕失去權力,所以不想跟軍方搞對抗。分析指如果昂山素姬急於改變現狀,可能會被軍方推翻,畢竟軍方仍握有議會25%席位,主導國家的國防及邊境管制。
從羅興亞人、政治及經濟民生等問題,不難看出昂山素姬的治國局限。她昔日是民主鬥士,但當角色轉型為政治家,卻要面對種種治國難題。現實政治不是單靠個人魅力就能解決,在亂世中堅持理想談何容易。
文:甄梓鈴
原文刊登於《香港01》周報 /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