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是中央跟地方關係的一種模式,除了中國跟香港之外,美國跟波多黎各也是世界上另一個例子。波多黎各可以獨立組隊參加奧運會,但它本在政治上是美國的自治邦,政府擁有高度自治權,總督由普選產生。有人喊獨立,也有人欲與美國更親密,成為美國的一個州份。然而人民的分歧未解,即使舉行過多次公投,結果也是原地踏步,繼續活於「一國兩制」的緊箍咒裏。
一國兩制是中央跟地方關係的一種模式,除中國跟香港之外,美國跟波多黎各也是另一個例子。波多黎各可以獨立組隊參加奧運會,但它在政治上是美國的自治邦,政府擁有高度自治權,總督由普選產生。有人喊獨立,也有人欲與美國更親密,成為美國的一個州份。然而人民的分歧未解,即使舉行過多次公投,結果還是原地踏步,繼續活於一國兩制的緊箍咒裏。
美國與西班牙在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最終波多黎各由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變成美國海外領地,當地歸美派一直推動建州運動。1998年波多黎各就前途問題發動公投,惟投票結果否決建州方案;2012年再舉行公投,46%贊成維持現狀,其餘反對維持現狀的人大多數贊成建州,極少數贊成獨立。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表示,若波多黎各在前途選項上取得絕對多數(clear majority),便會順從當地人民意願。但波多黎各社會至今仍未達成一致聲音。
今年6月,波多黎各舉行第五次全民公投,在支持維持現狀的反對黨杯葛下,投票率低迷,近220萬選民中只有23%投票。公投結果顯示,97.2%選民贊成波多黎各納為美國州份,1.5%選民支持獨立,1.3%選民贊成維持現狀。這次公投同樣不具約束力,最後決定權掌握在美國國會手上,惟投票率低,相信也是不了了之。
美國領土分類繁多,主要分為四類:合併建制領土、合併非建制領土、非合併建制領土及非合併非建制領土。其中,像波多黎各般有人居住的美國海外領地,還有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美屬維京群島和美屬薩摩亞,前四個地方屬於非合併建制領土,只有部分美國憲法適用;唯獨美屬薩摩亞是非合併非建制領土,與20世紀後美國在太平洋佔據的軍事用途無人島並列,屬無政府類別。
那為何有波多黎各人寧願放棄自治,「被兼併」成美國一州?不外乎錢作怪。支持者認為,若美國國會批准波多黎各成為第51州,有望解決當地巨額債務。波多黎各總督羅塞洛領導的新進步黨主張波多黎各成為美國州份,視此為振興經濟策略。羅塞洛上台以來亦積極推動公投,承諾致力終結與美國的「殖民」關係。因面對眼前嚴重的財政危機,建州可能是唯一出路。同樣重要的是,若波多黎各成為合併建制領土,人民能夠獲得更多公民權利,可望擺脫二等公民地位。在現行體制下,波多黎各可以普選總督,卻無法參與聯邦事務,但是美國國會卻有絕對權力否決波多黎各議會所通過的各項法律。
波多黎各大學社會學教授Emilio Pantojas Garcia對《香港01》表示,建州似乎是波多黎各一廂情願,美國對接納債台高築的波多黎各不感興趣,美國人不想因此增加聯邦政府財政負擔;加上當地選民以基層與少數族裔為主,立場傾向支持民主黨,一旦波多黎各變成美國一個州,很大機會成為「藍營」,現時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預料不會把建州納入考量,特朗普也不願接收一個經濟破產的領土。
文:甄梓鈴
原文刊登於《香港01》周報 /201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