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傳媒對韓國這次和平示威讚不絕口。韓國民眾在沒有流血和嚴重衝突下爭取訴求,取得階段性勝利。過往韓國示威者相對激進,切手指、自焚、縱火、跳樓、長期佔領公眾地方,甚至衝破警方防線意圖襲擊等抗爭方式屢見不鮮。
反朴槿惠示威手法變得溫和有兩大原因,一是法院批准示威範圍擴展到離青瓦台100米的地方;二是民眾不希望給政府藉口鎮壓。有集會人士向記者稱,上一代為爭取民主付出了沉重代價,有些人甚至賠上性命,那些都是慘痛的回憶,他們不想歷史重演。眼見每周集會人數不跌反升,執政黨新世界黨都不敢輕視民意,黨內「非朴派」議員加入彈劾行列,部分「親朴派」議員對彈劾投下贊成票,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拒絕盲目護主。
「和理非非」在韓國奏效,回想起2014年香港的雨傘運動也主張和平抗爭,但歷時超過70天的佔領行動失敗告終,引人質疑成效。港韓兩地政治環境截然不同,當一個政府拒絕聆聽民意,民眾應否繼續堅持「和理非非」原則,還是尋求其他出路?
文:甄梓鈴
原文刊登於《香港01》周報 /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