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食不浪費 無懼過期的剩食浪潮

 

A shopping trolley is pushed around a supermarket in London
每當逛超市時,你會否細看食物標籤上的保質期説明?若發現食品即將到期,超市往往會採取特價促銷,變相是低價入貨的好時機。然而,許多顧客因擔心食品不新鮮而不敢選購,你也有類似經歷嗎?

食品賣不出,最終被棄置造成浪費。食物浪費問題全球亦然,近年不少國家開始運用創新做法,例如食物銀行等機制,以解決食物過剩和資源浪費等問題。英國最近開設了第一家剩食超市,專賣過期食品。超市創辦人強調,雖然食物包裝上寫著「此日期前最佳」,但過了期限也不一定品質變壞。剩食超市以廉價出售被棄置的食品,旨在減少浪費。把剩食變美食的理念好,更掀起一股全球效法的新趨勢。

「如果你未曾經歷飢餓的感覺,你不會明白珍惜食物的道理,今天我揀選了牛油和小蛋糕給孩子們。」41歲的顧客Scott Sutton逛剩食超市時,對記者這樣說。九月中英國第一家剩食超市正式開張,超市位於中部小鎮帕德西(Pudsey)一個工廠倉庫內,鄰近第三大城里茲(Leeds),由民間組織「The Real Junk Food Project」負責營運。項目創辦人Adam Smith跟各大型超市及連鎖店達成捐贈食物的協議,把廢棄食物(food waste)捐到這裏出售,貨品應有盡有,包括蔬菜、果汁、奶製品、水果、麵包、沙律等。

Smith本身是一位三星級廚師,他因無法忍受食材被浪費而發起連串計劃。超市所有食物均以自由定價形式出售,顧客以捐款方式,按自己的財政狀況隨意付款;沒錢的話,也可在倉庫當義工,用勞力換取食物。他希望出售完好的廢棄食物給有需要人士,「我們不止幫助無家可歸者、難民、尋求庇護者及貧窮家庭,而是幫助所有人」,提供一個新渠道取得足夠食物。

盼生意開遍英國各地

Smith強調,雖然包裝顯示食品已過最佳食用日期,但不代表要丟棄食物,「看看那些香蕉,看來完好無缺」。剩食超市人員會小心檢查食品質素,確保可安全食用,才上架出售。另一名項目主管Sam Joseph表示員工按「基本常識」分辨食物的安全性,他說:「我們出售的大部分食物都屬於低風險食品,我們格外謹慎。通常「此日期前最佳」的日子是任意制定,誰說過了晚上1159分,那些食物一定要棄丟?在我們眼中,如果蔬菜不發霉,那就代表它可食用。」超市售賣的所有食物均遵守環境健康法規,經過安全運送及存儲,員工亦會抽樣試吃,絕不售賣不適合食用的東西。

The Real Junk Food Project」的長遠目標是在英國每個城市開設一家剩食超市,最新兩家超市已鎖定在雪菲爾(Sheffield)和布拉福(Bradford)開張,將珍惜食物的價值觀宣揚出去。

早在剩食超市開業之前,史密斯曾舉辦活動「Fuel for School」,將連鎖超市賣剩的麵包、水果、蔬菜送到學校,向1.2萬名學童提供一星期的飲食。另一項計劃是開設自由定價咖啡店(Pay As You Feel cafe),採用別人丟棄的食材烹調佳餚,經營模式跟剩食超市有點相似,目前英國已有超過100間同類型餐廳。

57e148ff1800006c32bd29e4

街坊讚口不絕  自由定價購物最理想

來自里茲的街坊Nicola Morse坦言知道市內有剩食咖啡店開業,但從未光顧此店,反而對剩食超市更感興趣,「我來超市就是想省錢,不應該浪費食物。」她在超市買了麵包、餅乾、鮮花、乳酪、嬰兒食品等,又稱讚食物質素,「(剩食超市)應該早點推行。廢棄食物的數量實在驚人,我認為可以仿效法國政府做法,立法禁止大型超市隨意丟棄及損毀可食用的食物,或將廢棄食物捐贈給有需要的人,對貧困人士來說,自由定價的購物方式很理想。」

顧客Lynn O’Brien第一次到剩食超市購物,她說:「我的女兒看到社交網絡介紹,我覺得超市很棒,這裏的人非常友善,食物質素也不錯。」另一名48歲的顧客Louise Blommer高興表示:「這是一個好主意,世上有太多食物浪費,造成嚴重問題。在這裏好像尋寶一樣,然後自由捐款。」她的兒子補充說:「自由定價方法非常好,因為愈來愈多人問同一問題『我可以為食物資源做些什麼?』」

剩食超市席捲北歐   丹麥王妃也捧場

事實上,剩食超市靈感取自北歐,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有類似超市,旨在出售廉價食物,幫助弱勢社群。這家名為WeFood的非牟利超市於今年2月開業,所出售的食物比市價便宜三至五成,每天早上還未開門營業,已有大批街坊在門外排隊,就連丹麥王妃瑪麗和食物及環境局長也前來捧場。店內出售的食品、家居用品和化妝品都過了最佳使用期限,包裝損毀或被零售商丟棄,但品質沒變,仍可安全使用。自開業以來,超市生意大好,賺取約20萬丹麥克朗(約23萬港元)金額,超市由一眾義工經營,收益用作援助發展中國家。

減少25%食物浪費   可養活全球人

聯合國指出,全球每年約有13億噸的食物浪費,同時有7.95億人口面臨飢餓和營養不良的威脅,只要全球減少25%的糧食浪費,便有足夠食物來養活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糧食浪費最嚴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消費者購買的糧食中有39%遭到丟棄,歐洲則有31%的糧食被浪費。

英國每年棄置1500萬噸食物,當中餐飲業佔了60萬噸。今年5月廢棄物與資源行動計劃(WRAP)發表報告稱,英國超市和食物生產商是造成龐大浪費的元兇,被遺棄的食物中,有一半以上仍可食用,超市和食物生產商本可以把食物捐給食物銀行,卻因「貪方便」將其焚毀。

英國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在7月對1500人進行調查,發現43%的人誤以為食品只能在買回來的當天進行冷凍,38%的人認為吃冷凍食物不安全。另外,23%的人表示在煮熟食物後,便不會再進行冷凍,擔心會食物中毒。過去一個月,超過三分之二的人丟棄食物,包括麵包(36%)、水果(31%),蔬菜(31%)和飯餸(22%)。

為避免食物浪費,今年英國四大超市TescoAsdaSainsbury’sMorrisons簽署了合作協議,承諾在未來十年減少1/5的食物浪費。另外,有英國公司開發了一款名為「Too Good To Go」的手機應用程式,並於今年開始在英國多個城市試用,用戶可透過應用程式,在餐廳或超市關門前,以低價購買即將被丟棄的食物。


食德好專訪

rie_20161011_%e9%a3%9f%e5%be%b7%e5%a5%bd_jpg-2

近年愈來愈多香港人關注剩食問題,不少環保團體推出措施,增加公眾對廚餘的認識,了解食物浪費問題的嚴重性。食德好是本港食物回收組織,致力連繫社區、業界、商販進行減廢工作,將剩食轉贈給有需要人士。食德好項目經理袁德志10月初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造成食物浪費的原因很多,對香港人來說,送禮習俗是原因之一。

每逢大時大節,人們出外吃飯時,總是眼寛肚窄,滿枱都是餸菜,吃不完便倒入垃圾桶,而送禮習俗正是食物浪費的源頭。袁德志說:「以中秋節為例,企業互送月餅作賀禮,但佳節過後往往有大量剩餘食品被棄丟,造成浪費。」他認為香港人處理剩食的意識薄弱,「一般人對剩食的看法是好臭、食壞人、肚屙、污糟、好高風險⋯⋯人人都知要珍惜食物,但如何改變(惜食文化),可能要倚靠政策。」

食德好是職工盟教育基金核下團體,成立於2009年,當時香港遭受金融海嘯衝擊,經濟環境差,食物價格高昂,勞工階層首當其衝受影響。袁德志說:「我們發現街市浪費問題嚴重,食物浪費對環境及堆田區損耗很大,於是成立食德好,減少浪費。」食德好主要由員工負責食物回收工作,也有不少義工幫忙,「我們希望為當區居民創造綠色就業,既可以服務社區,又環保,達到維持生計目標。」

建立惜食動社區

袁德志稱:「我們在全港設有3個回收中心,分別是大埔、葵涌和元朗,主要回收街市蔬果和乾貨類食物。每天早上和傍晚時分員工去街市收菜,因為菜販會在開市前,把樣貌參差、但可食用的蔬菜棄丟,晚上則把賣剩的食物捐出來,各區總共有80多個商戶捐贈食物。」他指出,大部分回收食物會派發給有需要人士,食德好採用會員制度,綜援人士、領取長者生活津貼者、殘障人士以及低收入家庭均須提供證明才能申請入會,「會員數目超過4000人,每天超過500人領取食物。」

「回收不是解決食物浪費的最佳方法。由於每年回收食物數量不斷增加,我們投放更多資源推動教育及倡議項目,推廣源頭減廢。」袁德志舉例說,食德好舉辦環保家務助理大使計劃,希望家務助理透過活動,學懂處理廚餘及源頭減廢理念,學界參加工作坊,利用簡單易明方法解決廚餘問題,還舉辦惜食藝遊,教導市民用雞蛋殼做飾物,結合環保和藝術元素。食德好又鼓勵大專院校設計系學生製造家居用品,希望有助推動源頭減廢。袁德志續稱:「我們還推行惜食約章計劃,鼓勵公司不購買或不收取月餅,減低浪費源頭。」

%e5%9b%9e%e6%94%b6-%e6%af%8f%e6%97%a5%e4%b9%8b%e6%96%b0%e9%ae%ae%e8%94%ac%e6%9e%9c

促免責法規 保障捐贈者

2011年環境局數據顯示,香港每天產生3500公噸廚餘,其中三分一源自工商業,都是固體廢物的12%,大部分被丟棄的食物仍可食用。袁德志說:「食德好成立之初,政府不太理會剩食問題,直至2012年惜食香港督導委員會成立,我們便積極提出食物回收是可行方法。例如,食德好之前與樂施會聯署,促政府定立《好撒瑪利亞人食品捐贈法案》,免除捐贈者、食物銀行以及回收機構捐贈食物引起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袁德志所指的法律責任,就是萬一有人因進食了有問題食品而影響健康,捐贈者須面對法律責任。他強調,外國有通過類似條例,保障食物捐贈者免於承擔不必要的法律責。在香港,政府遲遲未有通過相關法案,不少公司因擔心承受法律風險,對捐贈食物卻步。

袁德志認為香港可仿效外國,因為外國政策較完善,商界更牽頭減廚餘,例如徵收廚餘稅、捐贈可享稅務優惠和加強食物銀行與企業之間合作,「外國比香港行先好多」。

文:甄梓鈴
原文刊登於《香港01》周報 /2016-11-04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