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馬拉松助難民迎新生

Britain Syrians Compatriot Compassion

「在首輪『黑客馬拉松』,有人跟我說為難民設立了Airbnb,我當時望着他,但他似乎不明所以,其實難民所需要的並不是Airbnb。」Techfugees(科技難民)營運總監古貝(Josephine Goube)這樣說。

歐洲過去一年面對的難民潮與以往最大不同是,許多難民帶着智能手機逃亡,援助機構與企業也紛紛嘗試發揮科技力量,協助他們進一步改善生活。他們關注的重點,不再是發放毛氈、生活用品與食物等傳統支援方式,而是如何讓難民像普通市民那樣可以利用手機獲得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便利,尤其是在財政方面提供援助,例如讓難民用電子支付卡到超級市場購買物品,而非苦苦等待發放資助金。

去年9月,3歲敘利亞男童伏屍土耳其沙灘相片引發全球關注。有感於難民的悲慘遭遇,科技部落《TechCrunch》主編布徹(Mike Butcher)發起名為Techfugees的馬拉松式活動,參與者包括技術工程師、企業家、非牟利組織及其他機構。古貝曾在移民援助組織Migreat工作,她發現針對難民的配套設施不足,於是加入這項活動,希望利用高科技協助難民適應生活,滿足他們的實際需要。

為難民開發應用程式

「黑客馬拉松」概念源自美國一項程式設計計劃。隨着科技進步,程式設計變成另類馬拉松活動,高手雲集。電腦程式員與其他軟件開發者合作編寫應用程式,一般需時數天至數星期不等,累了便在現場休息,直至成功開發新程式。

Techfugees活動分為5大範疇,包括基建、教育、身分、健康及包容,旨在難民營設立信號良好的WiFi,設計有關語言教學的手機應用程式,讓難民取得網上學歷證明,並提供輔導給遭受嚴重心理創傷的難民,協助他們解決疑難。古貝舉例說,MedShr是實用醫療的手機應用程式,允許醫生透過網絡系統分享診症病歷,供救護人員參考,對受傷難民進行快速診斷。

有人更提出,醫生可直接向難民提供網絡問診服務,難民只需註冊Skype等軟件,預約時間,便可藉視像通訊求診,讓醫生留意着他們的健康狀況。

為了協助難民適應新生活,德國政府也嘗試開發具教育性質的手機應用程式。德國政府、哥德學院和公共廣播電台共同推出名為Ankommen的手機應用程式,作為德國資訊指南,程式包含語言課程、申請庇護流程、求職建議,以及德國文化等內容,讓初來報到的難民深入認識德國。由於去年除夕夜德國西部城市科隆傳出過百婦女遭疑似難民集體性騷擾事件,所以該程式加入有關性別平等的指引。

六成難民攜智能手機逃亡

根據世界銀行及聯合國難民署估計,目前全球有60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實際數字可能更高。不少難民為逃避天災戰火或經濟困境,冒險從水路乘船跨越地中海,前往歐洲展開新生活。許多難民上岸時拿着先進的智能手機,他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喝水,而是四處尋找Wifi網絡,依靠WhatsAppFacebook等手機應用程式向家人報平安。有研究顯示,當中至少有六成的難民隨身攜帶智能手機。

難民出發前會透過手機互通消息,亦會分享偷渡心得。國際救援委員會建立了網站「Refugeeinfo.Eu」,提供即時資訊及特定位置的路面狀況,例如怎樣到當地辦登記手續、尋找住宿、向社會福利部門求助。只要難民「一機在手」,逃亡路線便掌握得一清二楚。紅十字會也提供「Trace the Face」平台,讓難民上傳圖片,尋找失散的家人。

虹膜識別系統登記身分

聯合國難民署採用虹膜識別(Iris Scanning)先進電子功能,取替舊式使用相片和指紋識別難民身分的做法,以確保登記系統更嚴密安全。據統計,已有160萬名敘利亞難民通過虹膜識別方式進行登記。「Third Reef Solutions」企業主管拉瓜迪亞(Dorian LaGuardia)給予良好評價,他形容:「聯合國難民署所用的虹膜識別,重點是準確知道登記人是誰,以往難民登記使用申請表,需要多次填寫表格,差不多花上2030分鐘,手續繁複。現在比較方便,只須35分鐘便完成手續,而且這個系統可按不同人士的具體需求,連接相關機構集成的記錄,提供實用資料。」

原文刊登於《香港01》周報/ 2016-09-16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