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局勢近日升溫,俄羅斯在8月10日(周三)聲稱烏克蘭滲透這個在2014年被俄吞併的半島,企圖發動恐襲,烏克蘭否認指控,反指俄方藉故加強對烏軍事威脅。事情真相仍是謎,但在俄烏雙方各執一詞下,克里米亞局勢突趨緊張,兩國先後進行軍演展示捍衛領土決心,烏國上空再度戰雲密布。
俄羅斯總統普京真如一些輿論所說那樣心懷鬼胎,準備以「恐襲指控」為藉口入侵烏克蘭嗎?雖普京行事經常不按牌理,但他當前最大考慮恐怕是「提醒」西方解除對俄制裁,不至於貿然發動攻擊,讓歐美有藉口升級制裁。
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日前稱,接到情報指有軍裝可疑人士在克里米亞北部近烏克蘭邊境出沒,於是派特種部隊巡邏,發現為數約20人的「入侵者」,雙方駁火期間有一名俄軍士兵身亡。當局又稱事後起出一批炸彈、手榴彈等武器,拘捕多人,並宣布瓦解了烏克蘭在克里米亞發動恐襲的陰謀。俄情報部門表示,其中一名被捕者是名叫帕諾夫(Yevhen Panov)的烏克蘭公民,據稱他是烏克蘭軍事情報官。
俄總理威脅與烏斷交
事件發生後,俄方反應強烈,普京指控烏克蘭以恐襲方式挑起新一輪衝突,企圖在俄國國家杜馬(國會)選舉前製造政治不穩。他形容「烏克蘭在玩一個非常危險的遊戲」,無心和平解決爭端,他對此絕不容忍。俄羅斯傳媒報道,俄軍正積極在克里米亞境內部署最先進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這套系統可擊落400公里範圍內的飛機和導彈。駐守克里米亞的俄羅斯黑海艦隊也進行軍事演習,模擬水路作戰,「提高應對恐怖主義的能力」。另有消息指俄羅斯在邊界地區集結約4萬兵力。總理梅德韋傑夫警告,不排除會與烏克蘭斷絕外交關係。
烏克蘭將於8月24日(周三)慶祝獨立25周年,俄羅斯質疑烏方製造事端,轉移國際對當地政治與經濟問題的視線。烏克蘭國防部否認指控,反斥俄方才是背後發功者,再三強調他們並無現役軍人或情報人員被捕。烏總統波羅申科指俄方想找藉口加強對烏克蘭軍事威嚇,宣布該國與克里米亞接壤邊界,以及在東部地區戰線的所有軍隊,進入最高備戰狀態。歐盟呼籲俄烏雙方保持克制,指現時沒證據顯示烏克蘭在克里米亞發動恐襲。
2014年克里米亞地區舉行全民公投,同意併入俄羅斯,莫斯科「順應民意」接收克里米亞,但烏克蘭及西方國家不承認公投結果,歐美國家因此對俄實施經濟制裁。隨着俄烏關係再度因克里米亞惡化,外界擔心雙方可能擦槍走火,演變成真正的戰爭。
俄烏缺乏開戰本錢
外交戰場爾虞我詐,在真相未白前,不能完全排除俄羅斯的指控,即烏克蘭暗地對克里米亞策劃顛覆行動。不過,正如《時代》周刊分析,一些迹象顯示事件有奇怪之處,難以想像烏方手法如此拙劣。波羅申科必亦知道,一旦與俄正面交鋒,須動員大量人力物力,烏克蘭當前的脆弱經濟環境承受不起。
普京行事向來難測, 2014年烏克蘭反對派靠街頭運動奪權後,西方沒想過普京會採用軍事手段及吞併克里米亞回應。可以肯定的是,普京高調指控烏方發動恐襲,顯然正準備出下一手。問題是,普京究竟在想什麼?
普京為選舉製造籌碼?
觀乎當前形勢,俄烏爆發戰爭的可能不大,但仍存在一些隱憂。對烏克蘭來說,當全世界把焦點放在里約奧運,俄軍卻在克里米亞部署S-400防空導彈系統,不免令人擔心背後另有目的。2008年,格魯吉亞趁普京到北京出席奧運開幕禮之際,派兵進攻該國境內與俄羅斯接鄰的南奧塞梯,企圖奪回這個分離省份的控制權,俄方迅速派兵反制。
有論者認為,普京為了鞏固在國會選舉的勝算,有預謀地將衝突升級。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研究員阿斯倫德(Anders Aslund)稱:「觀察家很擔心普京會在8月挑起小型區域戰爭。俄羅斯已將國會選舉提前至9月18日舉行,雖然普京的政黨應該穩勝,但他一向偏愛利用小規模戰爭的勝利來動員支持者……過去兩年俄羅斯的經濟不斷衰退,給予普京充分理由,利用小型戰爭來鼓舞俄羅斯人。」這一分析的矛盾之處是,既然普京的政黨勝券在握,何須節外生枝?
在德國與法國積極斡旋下,德、法、俄、烏四國去年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署停火協議,按照規定,烏克蘭政府同意給予東南部兩州的自治權。但歐盟認為俄羅斯並未真正落實協議,今年7月決定延長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6個月,至明年1月底。俄烏緊張關係升温後,普京據稱取消了下月赴北京與烏克蘭、德國和法國商討《明斯克協議》的計劃,引人猜測他想撕毀協議。但撕毀後下一步會是什麼,根本無人說得出。
普京當初參與談判,最大目標是爭取歐美撤銷對俄制裁,他不會不明白,只有遵守協議,制裁才有望解除。只要這一目標未變,普京絕不會輕舉妄動。
克里米亞所有重要資源,包括糧食、水源和電力,過去都依賴烏克蘭供應,它被併入俄羅斯後便無法自給自足。俄羅斯本土與克里米亞之間沒有陸地相連,補給線相當脆弱,俄國須花費大量金錢才可向克里米亞運送補給。因此有西方評論聲稱,普京想借當前緊張局勢挑起事端,激化矛盾,找藉口展開軍事行動,或進一步入侵烏克蘭,拿下烏克蘭東部地區進入克里米亞的主要通道,以節省建大橋橫跨刻赤海峽、連接克里米亞和俄南部克拉斯諾達爾地區的經費。
逼歐美撤制裁更符本意
這一說法的問題在於,普京能否承擔得起挑起戰爭的後果?一旦開戰,俄羅斯的外部環境將重新惡化,過去兩年緩和與西方關係的努力便付諸流水。局勢失控似乎不符合俄羅斯的利益,任何入侵行為如同送藉口給美國,只會招來更嚴厲的制裁。北約也更有理由在東歐擴充軍事力量。
此外,最新調查顯示,俄羅斯人對戰爭充滿憂慮,比起國內犯罪活動、醫療保健、儲蓄貶值等問題,他們更擔心國際局勢緊張與軍事衝突。種種因素顯示出兵干涉弊多於利。
普京談論克里米亞恐襲疑雲時,聲言:「我想提醒美國和歐洲,烏克蘭明顯無意和平解決問題,而是採取恐怖分子手段挑起衝突。」《時代》周刊分析,普京希望製造烏克蘭破壞停火協議的形象,為撤銷制裁爭取籌碼。當然,西方不會輕易改變立場。現在各界關注的是,普京隨時可能再出手。未來局勢如何發展,就得走着瞧了。
文:甄梓鈴、余偉邦
原文刊於《香港01》周報 201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