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奧運會,剛於8月5日正式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揭幕,這是南美洲首次舉辦奧運,別具象徵意義。然而,主辦國巴西陷入政局動盪、比賽場館工程延誤,加上寨卡病毒肆虐,令今屆奧運飽歷波折。另一邊廂,俄羅斯政府被指有系統地協助該國運動員在藥檢作弊,引發禁賽爭議。有人說體育不應牽涉政治,但爭議在美俄地緣政治角力白熱化的大環境下發生,加上運動員服用禁藥遠非俄羅斯獨有問題,俄方及其支持者因而批評歐美國家以禁藥為名行政治打壓之實,企圖將外交角力轉移到運動場上,掀起「體育冷戰」。這場針對俄羅斯的反禁藥戰爭能否為體育競賽彰顯公義?值得深思。
俄羅斯禁藥風波始於2014年底,當時德國電視台ARD播放名為《禁藥密檔:俄羅斯如何製造出它的冠軍們》的紀錄片,揭露俄羅斯田徑界存在「系統性」使用禁藥的行為,爆料者是2012年倫敦奧運800米金牌女選手薩維諾娃(Mariya Savinova)。今年5月,莫斯科反禁藥實驗室前主管羅琴科夫(Grigory Rodchenkov)又向《紐約時報》舉報,在聯邦安全局(FSB)及體育部門精心部署下,俄方除了向運動員提供禁藥,更出動特工在2014年索契冬奧期間每晚潛入藥檢大樓,隔着牆洞換走問題尿液樣本。加拿大律師麥克拉倫(Richard McLaren)為世界反禁藥組織(WADA)調查索契冬奧的禁藥醜聞,7月中發表報告指羅琴科夫的證供可信,引起禁止俄羅斯參加奧運的呼聲。
國際奧委會(IOC)過往曾禁止個別國家參加奧運,大多涉及政治原因,但從未因違反禁藥規定而全面封殺一個國家。二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基於侵略國的身分未獲准參與1948年倫敦奧運會;南非因國內實行種族隔離政策,自1960年開始被禁止參賽,直至1992年才解禁;2000年,IOC又因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禁止女子參加體育運動,下令禁止阿富汗參加當屆奧運會以示懲罰。
禁藥問題非俄獨有
事實上,禁藥問題長年纏擾國際體育競賽,並非俄羅斯獨有問題。根據WADA公布的報告,2014年總共有1693宗違反運動禁藥管制規條(Anti-Doping Rule Violations)個案,俄羅斯固然是違規最多的國家(148宗),排第2的意大利也有123宗。2013年的調查則顯示,土耳其最多運動員服用禁藥,俄羅斯僅排第二,美國排名第五。
專研體育機構管理學及歷史的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教授皮爾克(Roger Pielke)認為,「這帶出了一個問題:為甚麼調查禁藥只針對俄羅斯,而非其他國家? 如果你是俄羅斯,你可能會說,『我們是唯一遭調查的國家,這樣公平嗎?』我覺得他們的說法也有道理。」
國際奧委會意見不一
對於是否全面禁止俄羅斯運動員參加里約奧運,IOC內部存在分歧,多個國際體育組織,包括國際柔道聯盟和國際體操總會均反對封殺俄羅斯。國際柔道聯盟主席維澤爾(Marius Vizer)表示,奧運會應向全球的年輕人傳遞友誼,而非冷戰的信息。國際體操總會主席格蘭迪(Bruno Grandi)認為,不能褫奪運動員參與奧運會的權利,全面禁賽「永遠不是公正」。
IOC最終把是否禁賽交由各項體育項目的國際組織自行決定,但這種置身事外的態度也引起猜疑。有人質疑IOC主席巴赫(Thomas Bach)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私下關係不錯,令IOC的決定受影響,針對俄羅斯調查時亦受質疑。
巴赫於7月31日出席記者會時為IOC辯護,宣稱WADA雖是IOC在1990年代設立的部門,但它擁有獨立檢藥權力,而且可自行決定發表調查報告的時間。WADA則表示,一直監察俄羅斯禁藥問題,羅琴科夫提供了確認俄方系統性違禁的實質線索,在奧運前夕公諸於世純因調查取得成果,並不涉及政治盤算。今年5月,IOC重新檢驗此前兩屆奧運參賽者的尿液樣本,發現2008年參與北京奧運的運動員中有31宗懷疑違禁個案,涉及12個國家,但IOC沒有指明哪些國家牽涉在內。
不過,就在WADA禁藥報告公布前夕,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寄信給IOC,要求取消俄羅斯參賽資格。
俄方對美加的行為表示感到失望,斥責兩國在調查報告還沒公布前便召集各界行動,別有用心。國際奧委會董事會委員希基(Patrick Hickey)也譴責:「我關注(多個組織)企圖在有力證據出現前為事件下定論。他們在報告公開前呼籲採取行動,是完全違反國際公認的法律程序。」
體育是政治鬥爭一環
面對禁藥爭議,俄國政界不少人認為是西方國家的大陰謀。在上世紀冷戰時間,美國與蘇聯 長期陷於對峙的僵局,雙方固然在意識形態與經濟體制上比併,體育比賽成績亦成為國力較量的指標。蘇聯在1952年至1976年間舉辦的7屆夏季奧運會中,4次「戰勝」美國。1980年,美國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由抵制莫斯科奧運會,蘇聯隨後抵制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88年兩國再在漢城奧運會比併,蘇聯隊勇奪55枚金牌,大勝僅奪36金的美國隊,成為奧運史上奪得最多金牌數量的國家。
一些評論認為,認為處理禁藥問題,既保持奧運的純潔,也震懾其他運動員,可起殺一儆百作用。然而這次針對俄羅斯的裁決,是否真的能為國際體育界彰顯公義?
體育仲裁法庭3名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和意大利的律師組成仲裁小組,於7月21日駁回俄羅斯田協的上訴,令俄國田徑運動員無緣參加今屆奧運。加上WADA主要資金來源為歐美國家,有論者據此認為這場風波從調查到裁決都欠缺公正。
難釋雙重標準猜疑
這種論調或許帶有「以小人為心度君子之腹」的陰謀論色彩,但這場爭議中從IOC到WADA,都無法擺脫行事存在雙重標準的非議。在國家層面捲入禁藥爭議的不止俄羅斯,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也醜聞纏身,但並未像俄羅斯這般引起國際關注。
美國體壇長久以來也是使用禁藥的重災區。為了爭奪獎牌,體育界不惜使用大量禁藥,傷害運動員的身體,美國單車選手岩士唐、短跑好手基爾及女飛人鍾絲都曾捲入禁藥風波。俄羅斯新聞工作者坎杰拉基(Tina Kandelaki)上月批評西方雙重標準:「至今俄羅斯不是唯一使用運動禁藥的國家,還記得岩士唐、美國BALCO實驗室禁藥醜聞嗎?」
文:甄梓鈴
原文刊登於《香港01》周報 /201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