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幾宗襲擊案的共通點是施襲者單獨行兇。分析認為,依靠傳統情報組織偵破這類襲擊,遠較搗破大型恐襲陰謀困難,尤其是ISIS善用網絡宣揚其意識形態,影響可能遍及全球,難以靠一些傳統的辨識身分或評估機制衡量安全風險。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精神科專家、前美國中情局人員塞奇曼(Marc Sageman)指出,獨狼式襲擊者在施襲之前看起來與常人無異,沒有方法識別出恐怖分子的共同特徵。他舉出美國奧蘭多同性戀夜總會槍擊案作例子,「阿富汗裔槍手馬丁(Omar Mateen)看似是一名丈夫,又是保安員,同性戀者或ISIS成員。人們根本沒有一個單一身分。」
塞奇曼在2008年已預言,未來的恐襲形式將由蓋達常用的策劃性襲擊演變成無人領導。這類單獨行兇者思想激進,受極端組織慫恿,或因對某單一事件不滿,激發怒火,自行策動襲擊。當局很難預先阻止他們施襲,使情報偵察工作難上加難。
恐襲無人領導「將成常態」
德國近日幾宗襲擊案的施襲者便是都不在監控名單之上,事前無從判斷他們何時犯案,讓政府十分頭痛。難民身分成為襲擊者的最大共通點(4宗襲擊中有3宗的施襲者都是尋求庇護的人,來自敍利亞和阿富汗)。因此,一些德國人開始擔心有恐怖分子假冒難民潛入境內,也有人指少數族裔因難以融入主流社會,懟國家的疏離感大增,思想變得激進,從而發動襲擊,質疑難民政策會否為國家安全埋下計時炸彈。
高舉反移民大旗的德國右翼政客要求政府收緊政策,他們不滿進入德國的難民人數太多,衍生治安問題。右翼另類選擇黨(AfD)黨主席佩特里(Frauke Petry)7月25日在facebook發文質問:「維爾茨堡、羅伊特林根、安斯巴赫……默克爾,你覺得現在德國充滿色彩嗎?」該黨要求政府反思對已入境難民的社會融合政策,並把矛頭指向總理默克爾的難民政策,狠批她開放邊境,讓極端分子趁機進入德國。
根據德國內政部統計,去年德國接收超過100萬名難民,巴伐利亞州是赴德難民最集中的地區,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中央火車站曾錄得1天內有1.2萬名難民湧入,迫使當地政府緊急關閉車站。近期德國多宗獨狼式襲擊案中,有3名施襲者都是居於巴伐利亞州,為當地治安響起警號。
不過,4宗襲擊中最血腥的慕尼黑奧林匹亞槍擊案,卻與難民沾不上邊。雖然槍手松博利(Ali David Sonboly)的伊朗裔背景引人聯想,加上有目擊者聲稱聽到他在行兇時叫嚷「真主偉大」,令外界可能把他歸入伊斯蘭極端分子,但他其實是在德國土生土長,懷疑受右翼思想影響而萌生殺人念頭。
慕尼黑槍擊與極右思潮
德國警方調查發明,松博利視自己與納粹魔頭希特拉同日生日(4月20日)為「特殊榮譽」,仇視土耳其和阿拉伯人,其槍下亡魂均有移民背景。警方還發現,松博利的WhatsApp程式選用挪威槍擊案槍手布雷維克的照片做頭像,襲擊當天正是布雷維克犯案5周年。2011年7月22日,布雷維克在奧斯陸市中心引爆炸彈後,在到奧斯陸郊外的於特島上屠殺挪威工黨青年營的參加者,此案成為挪威史上最嚴重的恐襲,令北歐安全的童話蒙上了陰影,同時引起歐洲關注右翼極端主義。
放在難民潮催化歐洲極右主義與恐回(Islamophobia)思想的大環境下,松博利看似矛盾的出身背景與犯案動機,其實相當諷刺,既應了專家所說的「恐怖分子沒有共同特徵」,也提醒着歐洲人,在擔憂伊斯蘭極端分子滲透發難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納粹法西斯的陰魂不散。歐洲領袖雖然對恐怖主義顯得衷手無策,但特朗普式主張絕不會是救藥。
文:甄梓鈴、陳立程
原文刊登於《香港01》周報 /2016-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