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詞彙看世界:教育】名校輟學生 辦學反傳統

美國大學學費近年不斷攀升,許多學生甫畢業便負債纍纍,引起不少人質疑一紙大學畢業證書是否還有價值。美國近年不少新興教育機構打着挑戰傳統教育模式的旗號,強調實踐及適應時代需要,由兩名大學輟學生創辦的Make School正是其中之一。該校創辦人較早前在香港接受本報訪問,認為「大學畢業才算有前途」的觀念已經過時,教育可以有很多可能。

mp2

明報記者 林康琪 甄梓鈴

羅斯曼(Jeremy Rossmann)跟德賽(Ashu Desai)是高中好友。德賽16歲便製作了一個iPhone遊戲,獲得5萬次下載,當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念書時感到很沉悶,對大學課程很失望,開始質疑高昂學費是否物有所值。當時在麻省理工念書的羅斯曼也一樣。羅斯曼向本報稱,讀大學時設計了一款iPhone遊戲,並獲蘋果App Store首頁推介,令他廢寢忘餐繼續研發。他說﹕「我花大部分時間開發遊戲新版,學習如何管理團隊及開發產品,我根本愈來愈少上課。」他決定申請休學一個學期,跟德賽一起辦編程課程,後來索性退學。

感麻省理工課程老套落後

羅斯曼在麻省理工只讀了兩年,他指麻省理工的電腦課程「非常老套」,課程仍然停留在2007年,追不上日新月異的世界。羅斯曼相信,理想的大學教育應要教導學生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並且可以讓學生財政獨立。他認為傳統大學的電腦課程不足以裝備學生投身世界﹕「科技界需要的不僅是好技術的工程師,而是一名善解人意的工程師,他需要的不僅是知識,還有開發產品的技巧。」

兩年課程 畢業後按收入交學費

2012年創辦的Make School 去年開始推出兩年制課程,除了教授編程及其他科技知識外,注重培養學生的設計技巧、團隊合作及公關技巧。羅斯曼介紹,課程雖然也有導師講課,但學生要身體力行,在修課期內開發自己的科技產品。該校學費採用「依收入還款」(Income-Based Repayment)模式。不能負擔全年3萬美元學費的學生可待畢業後找到工作才歸還學費。據該校網站,學生入讀時完全不交學費,半年實習期的45%收入及未來首兩年工資的30%用作交學費。

羅斯曼當年退學時父母阻力不大,反觀德賽的父母十分反對。德賽去年向彭博通訊社笑言,母親還不時致電問他何時重返校園。羅斯曼稱,隨着Make School上軌道,兩人的父母也變得較支持。他相信,要扭轉「上大學才有好前途」的觀念,與其花唇舌游說,倒不如展示數據﹕「我們首屆學生明年便畢業,家長屆時便可看到不用上大學其實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現體制只為進大學失意義」

Make School在一定程度上是近年在美國大行其道的「編程訓練營」(Coding Bootcamp)延伸,無法完全與傳統教育比較,然而這些新型教育機構的冒起確使引人反思教育的意義。羅斯曼並不全盤否定大學的價值,坦言Make School只適合有志投身科技界的人,不過他亦質疑,美國現時的教育體制都是為進大學服務,失卻教育的意義﹕「家長其實不是想子女獲得優秀教育,他們只是想為子女提供進入大學的最好機會。整個體制都鼓勵學生去做一些根本不是優秀教育的事情,目的只是讓他們表面上好像受到優秀教育。」

mp1

原文載於明報國際版 2016-05-09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