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國大選中,奧巴馬能夠擊敗希拉里,除了因為力求改變美國社會的政綱打動民心,懂得利用社交網絡宣傳和籌集捐款,以及在網上動員龐大的草根力量爭取支持,亦是關鍵因素。來到2016年,資訊更為發達,許多年輕選民將注意力從傳統媒體轉移到互聯網,社交網絡宣傳策略再度左右選舉成敗。
靠網上籌款 桑德斯追貼希拉里
分析認為,社交網絡的興起有利非主流參選人崛起。桑德斯便仿效2008年奧巴馬的做法,招募草根支持者加入義工隊助選及擴大網絡宣傳的影響力。桑德斯的facebook專頁目前有近250萬人數「讚好」。《金融時報》指出,桑德斯利用社交網絡作政治動員平台及收集支持者的小額捐款,籌款速度逐漸迫近希拉里。桑德斯競選團隊透露,他們在去年第3季共籌得2600萬美元,僅較希拉里少200萬美元。
桑德斯的支持者亦善用社交網絡為其作免費宣傳。People For Bernie組織創辦人Winnie Wong去年創造的選舉hashtag「#FeelTheBern」大受歡迎,獲網民廣傳到不同社交平台,成功引起公眾注意。
桑德斯競選團隊又利用數據技術尋找潛在支持者,與支持者建立聯繫。以美國數據公司NGP VAN為例,公司將選民資料分享給政黨,協助候選人建立選民資料庫,以便發動針對性拉票攻勢,節省宣傳時間和成本。該公司早前因技術出錯致資料外泄,引起希拉里狠批,迫使桑德斯在電視辯論中向對手道歉以平息風波。
電腦助尋潛在支持者 增宣傳效率
Google與facebook等科網巨擘連月亦與各競選團隊合作。英國《衛報》報道,facebook開門讓各陣營把選民電郵與包含姓名、住址、電話號碼及政治習慣的個人檔案上載至其廣告網絡,並把選民與其facebook帳戶配對,參選人可藉此更有效地向目標選民賣廣告拉票或籌款。
使用流動裝置的選民是各陣營宣傳攻勢重點對象。Google選舉廣告組主管魯斯(Andrew Roos)表示:「2008年美國大選顯示智能手機被廣泛使用,現在超過半數的YouTube觀看次數來自流動裝置」,反映以社交平台傳達選舉信息的成效極大。
【美國初選前瞻】原文載於明報國際版 2016-01-30
明報記者 林康琪 甄梓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