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魅力外交」 難掩印宗教爭議

modi
【明報專訊】正在英國訪問的印度總理莫迪,香港時間今晨1時在著名的溫布萊球場舉行有6萬人參與的大型演說,繼續推動其魅力外交。不過,莫迪被指漠視、甚至縱容國內宗教暴力事件,風波亦隨他燒至英國,包括《撒旦的詩篇》作者拉什迪在內的200名知名作家更聯署發表公開信,促請卡梅倫向莫迪提出印度言論自由和教派流血衝突問題。

200作家聯署 促卡梅倫發聲

早在9月起,已有60多名印度作家站出來譴責暴力。他們為了替76歲印度學者卡爾博奇(Malleshappa Kalburgi)之死平反,歸還印度文壇最高榮譽獎項給國家文學院,逼政府表態。卡爾博奇因批評印度教奉行偶像崇拜,在住所內疑被印度教激進分子槍殺。

事後,莫迪並沒譴責暴行,引發作家退獎潮,用行動表達不滿。作家普拉卡什(Uday Prakash)在9月退還印度國家文學獎,緊接的是印度前總理尼赫魯的侄女薩加爾(Nayantara Sahgal),她以作家身分說:「任何質疑印度教主義的人,不管你是質疑印度教的醜陋、飲食還是生活習慣,都被邊緣化、迫害或謀殺。」

歷史學家瓦杰帕伊(Ananya Vajpeyi)在美國《外交》雜誌撰文,指暗殺事件並非導致退獎潮的唯一原因,而是與莫迪2014年上任後推行的政策有關。莫迪是虔誠印度教徒,從小就在國民志願服務團(RSS)接受體能訓練和教義培育。他上任後主張實行印度教民族主義,舉辦瑜伽國際日宣揚印度教教義,又在全國多處頒布禁吃牛肉政策,令激進印度教徒就吃牛問題攻擊其他宗教人士。早前50歲穆斯林阿赫拉克(Mohammad Akhlaq)因被傳吃牛肉而遭鄰居圍毆致死;每日亦有教徒舉報供牛食肆,甚至要求通過全國禁吃牛法令,宗教差異加深族群矛盾。

被指漠視激進印度教徒暴行

印度教民族主義追求印度文化與國家強大,重視民族純潔和道德傳統。莫迪奉行這套思想治國,令國內印度教激進分子變得橫行無忌,有激進派自組民兵,欺壓其他宗教人士。例如印度青年民兵和濕婆神軍黨,他們均認為外來宗教威脅印度的生活文化,所以針對穆斯林和基督徒。另一個團體RSS亦被指常攻擊穆斯林教徒。

學者:莫迪有縱容前科 失信於民

面對宗教衝突問題,莫迪一直沉默,終使國內不滿聲音爆發。印度裔的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德瓦(Surya Deva)向本報稱,國民對莫迪的不信任,源自他在2002年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時期,當年他被指未能阻止印度教徒屠殺穆斯林,造成千人死亡悲劇,「最近莫迪無法制止激進分子煽動暴力,所以作家才走出來聯署,參與者來自全國各教派人士,當中包括印度教徒。日前莫迪領導的執政人民黨,在東部比哈爾邦的地方議會選舉落敗,就是最好的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罷黜百家 「尊佛」拉攏中日

印度宗教眾多,信奉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耆那教、基督教的信徒各佔勢力。莫迪攻擊其他宗教,對佛教卻非常尊重,有輿論認為印度作為佛教發源地,莫迪「尊佛」有助與佛教為主國家加強關係,包括中國和日本。

頒食牛禁令 「打壓自由」

印度有八成人口信奉印度教,穆斯林則佔14%,其次是基督教和錫克教信徒。自總理莫迪上任後,他實行印度教民族主義,頒布食牛禁令,無視印度教激進分子欺壓其他教派的暴力事件。反莫迪組織Awaaz Network批評,莫迪對外宣揚印度教思想,致力建立一個具經濟潛力、民族純潔及先進獨立的印度,對內卻打壓自由。

相較對其他宗教的態度,莫迪對佛教則顯得格外尊重,分析指他是想利用佛教作外交手腕,令印度成為亞洲各國的文化重地。今年5月,莫迪把佛教節日「衛塞節」定為法定假期,並宣布將於新德里設立佛教中心,邀請各國僧侶參觀佛教遺址,看似有意重振佛教。《印度時報》認為,莫迪的做法是外交姿態多於一切 ,「莫迪希望與佛教為主的國家鞏固關係,與中國、日本等亞洲大國建立經濟以外的緊密聯繫,才高度重視佛教」。

原文刊登於明報國際版【世局解碼】2015-11-14
明報記者 甄梓鈴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