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的德國夢

布拉格難民示威

*原文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5/09/13

今年五月,歐盟委員會建議成立一個強制性機制,根據成員國人口、經濟規模及失業率等標準平均分配難民,嘗試解決北非與中東非法移民問題,可是方案僅獲德國及少數北歐國家支持,以波蘭為首的東歐國家強烈反對。當時我在歐洲旅行,途經捷克首都布拉格,在瓦茨拉夫廣場上遇到示威,支持難民的志願團體因不滿政府拒絕拯救難民而發起街頭集會,斥責政府不人道,也有反對者混入人群舉牌抗議。對香港人而言,這可能只是一則毫不起眼的國際新聞,看似事不關己,但在歐洲卻是大事。

直至周前,一張敘利亞男童伏屍土耳其海灘的照片震驚全球,歐洲難民潮重新引起輿論關注。事實上,難民遇難喪生不只發生在地中海,他們為求生存,逃避戰火,帶著家人跨越邊界,逃亡過程危險重重。在法國北部城市加萊(Calais),連月來不斷有數以千計難民冒死闖進英法海底隧道,企圖躲在開往英國的貨車內,甚至爬上火車車頂偷渡到英國,卻不幸被駛經列車撞死,令往來巴黎與倫敦的歐洲之星列車多次停駛。在冬季,瑞典教堂不願接濟趕路者,難民難抵嚴寒,許多人就這樣凍死在逃往北歐的路上,悲劇彷彿無休止地上演。

三歲敘利亞男童溺死這一幕,敲響了人道主義警號,但始終沒有改變東歐國家的強硬態度。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與匈牙利堅決反對共同承擔難民配額,他們均表示沒有足夠經濟能力應付這場巨大的難民潮,加上宗教分歧,匈牙利總理奧班·維克多(Viktor Orbán)擔心湧入的穆斯林難民,將破壞歐洲的基督教根基,因此當地政府下令於塞爾維亞及匈牙利邊境興建一道4米高、長達175公里的圍牆,用來阻擋難民湧入,甚至封鎖從布達佩斯開往奧地利、德國的西行火車,肩負歐盟成員的責任,執行邊界管制工作。

在短短幾分鐘的新聞剪輯中,只見滯留在布達佩斯車站的敘利亞難民不時與警方發生衝突,他們拒絕在難民營登記,向警察大喊「不要難民營」、「到達德國前不吃不喝」等口號,希望前往較富庶的德國。難民的德國夢究竟為何?

根據《都柏林規定》,難民必須向第一個抵達的歐洲國家提出庇護申請。這場難民潮主要登陸國家是希臘和匈牙利,由於兩國無意接收大量難民,獲准庇護的機會率甚低,難民害怕一旦登記後,被否決審批遭遣返回國,再沒機會向其他歐洲國家申請庇護。所以抵達匈牙利後,便立刻轉乘火車前往收容率較高的德國。面對火車停駛,他們寧願徒步,也不願停留。

德國 避難者天堂

德國之所以成為避難者天堂,是因為安置難民的系統相對完善。德國一直推行寬鬆的難民政策,尋求庇護者在等待結果期間,享有免費住宿、醫療、教育等褔利,小孩可以上學,並發放基本生活費。難民獲批申請後,政府會提供課程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他們有權參加融合課程及德語班,學好德語再找工作。福利周全,加上今日德國極其繁榮,擺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東西德分裂的亂局,經濟發展早已追上英、美水平,重拾大國地位,自然吸引眾多難民湧到德國尋求庇護,使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難民收容國,僅次於美國。

2014年德國總共收容了 20 萬名難民,他們主要來自敍利亞、伊拉克、厄利垂亞、科索沃等地,因為戰亂被迫逃離家園。隨著歐洲多國難民潮持續,德國內政部長德邁·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預計今年赴德難民數字將增至80萬。

德國歡迎難民,這與歷史背景有關。由於二戰後期納粹節節敗退,造成上千萬德國難民潮,德國難民幸獲其他國家收容,才能過安穩生活。生於亂世,德國政府認為幫助落難者是種責任。

匈牙利在國際壓力下,日前重開車站,安排巴士送難民到接壤奧地利邊境,部分人輾轉抵達德國巴伐利亞邦首府慕尼黑。總理默克爾對難民開綠燈贏得尊敬,德國民眾自發到慕尼黑中央車站派送物資,場面溫馨,但現實並非所有德國人都歡迎難民。近年反難民聲音開始在德國出現,右翼份子對外來移民十分反感,令默克爾左右為難,非常頭痛。

相信去過德國的人都知道,慕尼黑人口龐大,市內約四成居民有移民背景,部分區域都是黑人和中東人聚集區,幾乎沒有歐洲人臉孔。因為德國除了救濟戰地難民,也接收來自巴爾幹半島地區的經濟難民,自2007年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成功加入歐盟,歐盟邊境開放,兩國人民有合法移民的權利。居住在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的吉普賽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開始往德、法等國移動,部分人住在德國大城市中,不願意工作,終日在街上乞討過活,衍生治安問題。社會當他們是罪案溫床,故此族群的命運自古未變,受盡歧視。

吉普賽人曾是納粹受害者,納粹黨將族群歸類為反社會人種(Asocial)。在希特勒的種族滅絕計劃中,慘遭殺害的不只猶太人,還有吉普賽人。基於歷史原因,現在德國政府對他們處處容忍。每年都有大批吉普賽人被盜竊集團有計劃地送到德國,以亞洲遊客為犯案目標,人數眾多,警方也感到束手無策。

反難民示威擴各大城市

不同種族的人一起生活,當中出現了不少融入問題,文化衝突自然隨之而來。德國民間興起了一個政治運動「愛國歐洲人反西方伊斯蘭化」(PEGIDA),最初由東部城市德勒斯登發起,每週一舉行街頭聚會,組織自稱是為了保護德國的猶太教與基督教文化,擔心大量中東、非洲難民湧入德國,會影響德國的工作機會與福利制度,接收伊斯蘭國的難民更可能招來恐怖襲擊,恐怖份子會混入難民乘機進入歐洲,於是反對政府濫用庇護制度,要求遣返有犯罪紀錄的難民,拒絕德國伊斯蘭化。後來集會人數快速增加,並擴展至其他大城市如柏林、慕尼黑。這種反伊斯蘭現象與19、20世紀反猶太浪潮有點相似,PEGIDA領袖盧茨‧巴赫曼曾模仿希特勒造型拍照,令該組織被外界視為極右派的新納粹份子。

面對外來移民,不同政黨和社會階層反應不一,右翼人士批評難民是利益侵略者,加重地方政府負擔,在社交網站散佈種族歧視或反伊斯蘭教的言論,兩者不時發生口角。就在敘利亞難民潮爆發前一個月,德國右翼分子在東部城鎮海德瑙一間難民收容所抗議,最終示威演變成騷亂。雖然事件與PEGIDA無關,但是德國近期每月都發生反難民示威,難民遭極右派分子攻擊的案件不斷增加,令人擔心德國政府無法控制國內反移民的情緒。

德國總理默克爾曾在新年演說中,痛斥號召民眾反對伊斯蘭的人:「我們必須表明,絕不容右翼極端主義、仇外心態和反猶太主義在我們社會中有立足之地。」她勸導德國人不該因宗教或膚色排斥移民。面對種族問題,德國政府立場明確,絕不允許重蹈覆轍。可是,社會依然充斥一片反對聲音,PEGIDA有意組黨參與2016年德國地區選舉,最終目標是2017年全國大選,它有可能成為另一個激進派,他日立下政綱,趕絕難民。

如今大量難民湧入慕尼黑及鄰近城市,當少數變成大多數,十年後的德國到底會變成怎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圖:甄梓
圖為今年五月布拉格支持難民示威

發表留言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